心理谘詢是“建築”而非“考古”
李子勳
在某些心理谘詢和心理類節目中,成年人的心理問題總是習慣地被歸因為童年創傷,隨著童年的硬殼被層層剝開,當事人開始卸下防禦的盔甲,流淚、傷心、發泄、控訴……似乎到此為止,根源找到,傷口愈合,問題迎刃而解。
不能用歸因論理解心理分析
中日友好醫院心理醫生、心理專家李子勳認為,谘詢師不能用簡單的因果思維來看待事物,事實上,世界上的事物之間並沒有那麽強烈的因果關係。
“這樣的心理治療太簡單了,一個傻子都可以做。”李子勳解釋道,在這類谘詢師的眼中,心理學實際上是考古學,去挖掘你埋藏在記憶中的各種體驗,他們以為在當事人身上找到的故事肯定是真實發生的,事實上不一定。谘詢師的誘導、暗示往往起著意想不到的作用。因為,任何人都會從紛繁的經曆中找出匹配或迎合心理治療師的內容,當這個描述一旦形成,當事人就會認為自己真的成了這樣的人。而實際上一個人如果活到50多歲,什麽樣的事沒經曆過呢?
治療師的內心地圖決定了谘詢如何推進
“在很多谘詢中,悲傷的故事之所以源源不斷地呈現出來,很可能是因為谘詢師想從當事人的悲傷中‘獲益’。”李子勳的觀點十分有趣。
他說:“假如谘詢師對當事人糟糕的東西感興趣,當事人總會告訴他比原來更糟糕的故事。因為當事人會無形中把谘詢師的期待放進去,會無意識地迎合谘詢師——是谘詢師內在的內心地圖決定了谘詢如何繼續推進。”
實際上,當事人未必有這樣的問題。“因為,心理治療沒有絕對的真實,而是在建構真實。”記憶是隨時隨地的建構創立出來的,一個人5歲時講一件事和10歲時講可能是不同的,等到50歲時再講,就會加入更多那個年齡的認識。記憶是不可靠的,因此單憑記憶去追溯人成長的心理學也是不可靠的。
“谘詢師應該把心理學看作建築學,而非考古學,是要利用當事人的事件和故事,找到記憶中比較有利的資源,建構讓當事人的內心感覺好的故事。”
隻有對當事人有效的才是對的
李子勳認為,每一個心理谘詢師都應該以多元為導向,以當事人為中心去思考,而不是符合什麽理論。比爾·蓋茨當年要休學創業,假設他的父母請一個心理醫生給他治療,讓他放棄了這個念頭,那麽也就沒有今天的比爾·蓋茨了。
李子勳認為,目前國內許多心理醫生自學一點書本知識,考取一個資格證書就去給別人治療。他們憑著自己的熱忱,在現實中運用各種可能已經非常陳舊的理論去對待當事人,甚至把自己的東西強加給當事人,非常危險。
他介紹,21世紀心理學有了突破性進展,其中之一就是產生了自組織理論。自組織理論產生於混沌學,這種理論認為,在人能理解感知的世界之外存在一個自在世界,丝瓜视频成人版無法影響它的變化和發展,它是自組的。所以,很多事情不是人們能夠預見、操控和認識的。人們以為自己認知了,那是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所限隻能看到這些,看到的這些可能也隻是一個假象。
自組織理論打破了從前心理理論的神聖感,把以往人們對理論、弗洛伊德的理論的崇拜變得一錢不值。“在自組織理論中,沒有什麽是對的,對當事人有效的才是對的。”
李子勳建議,國內的心理學需要從權威的角度上下來,成為一種服務。現在國際上很多心理中心不說“谘詢中心”,而說“服務中心”;不高高在上地說“幫助誰”,而是說“服務誰”。如果診斷當事人抑鬱,那谘詢師的眼睛就隻看到抑鬱,再也看不到其他的方麵,而當事人有可能在這種暗示下真的變成“抑鬱”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地圖,心理谘詢師的任務就是找到當事人的內在地圖,而不是拘泥於他的故事,去重新建構對當事人有效的新的故事。
(來源於百度百科,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)